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拓展文化交流新空间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布日期: 2020-06-15 13:13:30 来源: 人民日报

“云”课堂、“云”剧场、“云”游中国、“云”互动交流思想感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同时,停课不停学、线下改线上,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拓展文化交流的新空间,传递携手抗疫的信心和力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鼓舞、相互温暖

仰光中国文化中心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近,一段3分45秒的视频在缅甸网络上引发关注。缅甸政府向湖北武汉捐赠大米、中国政府向缅甸捐赠医疗物资,缅甸民众在仰光大金塔为中国虔诚祈祷、中国医疗专家组赴缅协助抗疫……在这段名为《中缅齐战“疫”·胞波情谊深》的视频中,两国相互支援,同舟共济,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视频上线当天点击量就达8618次,一位网友留言:“当看到缅中两国联合抗疫的一幕幕生动感人的画面时,禁不住泪目了。”

这段视频的制作者是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作为对缅展现中国形象的窗口和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时,中心的工作由线下转向线上,进行线上教学、推出线上新栏目、举办各种在线活动,为当地民众传递抗疫信息,提供了解中国抗疫、感受中国文化的新渠道。4月份以来,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推出9个栏目的线上系列活动,共计发帖近100篇,总点击量近15万次。

2020年是中缅文化旅游年。从4月1日开始,中心推出“云·游中国”线上文化旅游专题视频图片展,首期播放视频短片《超乎想象的中国》,让缅甸民众在“云端”近距离感受中国。中心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线“带你打卡中缅传统节日”等栏目,与缅甸人民分享中国人文历史、旅游景观。

与此同时,仰光中国文化中心还推出“云欣赏”“周六影院”等栏目,并即将推出“移动中国剧场”栏目,将为广大网友呈现更多中国影视剧和纪录片,如电视剧《奋斗》、纪录片《一带一路》等。这些文化作品经过缅语本土化译制,使受众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大多居家隔离,如何做到停课不停学?中心推出“云”课堂,打造了“中华经典名句汉缅对照”“悦享课堂——汉缅同义词句解析”“中国民族舞蹈培训”等线上教学栏目。同时,中心与缅甸最大的传媒集团瑞丹伦集团旗下的天网电视台(skynet)合作,开发汉语教学等视频课程。当地学生倪尼萌说:“‘中华经典名句汉缅对照’栏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

“云·游中国”的体验十分美妙

“你们好!”伴随着一声汉语问候,金敏燮和儿子一大一小两张面孔出现在在线课堂的屏幕里。同在一个“云”课堂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鼓起掌来。

36岁的金敏燮是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的资深学员。他喜欢中文,对中国文化历史有浓厚兴趣。在他的书房里,与中国相关的书籍比比皆是。受他的影响,儿子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每逢周末,父子俩总是一起来中心学习,成为中心的一道风景。新冠肺炎疫情在韩国暴发后,中心的线下课程暂时停止,父子俩的周末汉语课也停了下来。小家伙总是拉着爸爸问:“为什么不带我去上课了?”

为了满足包括金敏燮在内的许多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从3月初启动了在线教学。9位老师共在线教授26门中文语言课程,覆盖35个班级、490余名学员。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他们或是运用各种软件在线授课,或是录制课程视频发送给学生,或是用即时通信工具建立班级群答疑解惑。

“在线学习中文很有趣,学习效果也不错。”金敏燮说。接下来,他期待着能拓展自己的网课内容,在线学习书法、太极拳、中国烹饪等课程,也盼望疫情尽快过去,能够重返文化中心教室,与老师同学们线下见面。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在线上进行日常教学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中韩守望相助、合作抗疫的感人故事。中心通过韩文官网、脸书、优兔等平台,汇总发布疫情期间最新信息,还收集中韩合作抗击疫情的素材,编辑制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韩携手抗击疫情”短视频。自3月以来,中心共推送相关稿件300余篇、文字12万余字、图片1000余张、视频近百部,覆盖人数逾5万人。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在韩文官网推出“云·游中国”线上系列活动,让韩国民众足不出户感受中国文化。62岁的车淑京是一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曾多次“背包游中国”。疫情期间,她把中心官网的许多图片下载下来,放大后仔细欣赏。“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云’游中国的体验十分美妙。”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凸显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所在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在欧洲设立的首批文化中心之一。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学校关闭,中心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启动网络教学方案。目前,中心开设的各级汉语班、口语班和实用艺术汉语课程都在线上正常进行。

除了线上教学活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还推出了包括儿童绘画比赛在内的一系列线上活动。这些活动激发了新的艺术展示方式,也开辟了新的文化交流空间。“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活动被迫取消。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线上活动,凸显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所在。”瓦莱塔前司法、文化和地方事务部文化主管凯瑟琳·塔宝妮说。

今年3月,马耳他科斯皮夸市的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活动迎来10岁生日。“每年一度的‘中国角’活动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10年间这个活动从未中断过。”活动发起人马丁·阿祖帕蒂说,由于赶上疫情,今年的“生日”过得很特别——中心利用社交媒体对“中国角”活动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很多当地民众都送来了祝福,《马耳他时报》和《独立报》等当地媒体也做了报道,我要把这些祝福都记下来,出一本书来纪念。”阿祖帕蒂说。

不只是“中国角”庆祝活动。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还积极整合国内外文化和旅游资源,连续推出3期“云·游中国,万众艺心,文化战疫”在线主题活动,同时与年度对口合作的安徽省合作开展“安徽,一切美得刚刚好”线上旅游宣传。

原定于3月份举办的第六届中马女画家对话展,也由线下改为线上展出。“两国女画家的作品通过线上展览与大家见面,她们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力量,这正是面对疫情的人们所需要的。”策展人、马耳他知名艺术评论家鲍琦说。

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

期待进一步合作推动丹中友好

进入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的官网,首页上就可看到《武汉战疫纪》的英语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从武汉封城讲起,全景式地展现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正如片中人物所说的,“只要希望存在,那么之前的艰苦都不是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作为北欧首家中国文化中心,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在网站上开设了“抗疫专栏”,分享抗疫经验,呼吁携手抗疫。中心先后上传播放《大城重启》《武汉战疫纪》等纪录片,全面介绍中国抗疫努力和经验;编辑制作“这是中国”栏目,讲述发生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中心还推出《和熊猫宝宝一起战胜疫情》动画片,用广受喜爱的大熊猫形象,以活泼有趣的语言,介绍如何居家隔离、用七步洗手法洗手等,受到丹麦少年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

疫情期间,丹麦文化协会的两任退休总干事给中心来信,盛赞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疫过程中的卓著表现。安徒生博物馆馆长尼尔斯表示:“中国对丹麦很重要。我们期待疫情尽快结束,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一起尽快落实计划中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推动丹中友好和世界和平进步事业。”

与此同时,中心还在官网及优兔、脸书等社交媒体上先后分享了《魅力中国》《大美重庆》《心动上海》等视频短片,举办了《世界遗产在中国》《古韵龟兹·丝路库车——大美新疆摄影展》《“行千里、致广大”——大美重庆》《安徽,一切美得刚刚好》等文旅摄影图片展,让当地民众足不出户,“云”游中国,欣赏中国瑰丽的风光名胜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位丹麦医生在官网写下留言:“我已经去过中国3次,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没去过。等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再去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

我会一直关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

“武昌鱼、热干面、汉正街、黄鹤楼、珞珈山……”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汉语班学员甘纳特掰着手指数着武汉的美食和名胜,“我想去中国留学,把短片中提到的好吃的、好玩的都体验一下。”

甘纳特提到的短片叫《花点时间游武汉》,目前正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官网上播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线上到线下,从视频短片到文艺创作展,多角度讲述中国的抗疫努力,传递中贝两国共抗疫情的相互支持,展现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获得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

今年3月,贝宁中国文化中心联合12名贝宁著名艺术家共同举办“贝宁与你同在,携手抗击新冠”文化艺术创作展。12名艺术家在4天时间里创作了30多个作品,用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表达对全球抗击疫情的坚定支持。“我的画里有6个人,代表各国民众。他们手牵手,用头顶托起受病毒侵袭的地球,象征全世界人民一起抗击疫情,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参与创作展的艺术家妮娜说。

也是在这次创作展上,贝宁享有盛名的金属管乐团(Gangbe Brass Band)与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为观众们献演了《中国必胜》等曲目。《中国必胜》是管乐团的音乐家们为中国抗击疫情专门创作的,这是他们第一次用贝宁本土丰语进行这样的创作。为了这次演出,他们几次到中心寻找资料,还专门学习了用中文演唱“武汉加油”“贝宁加油”。

“中国全面复工复产,我为中国取得的抗疫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贝宁中国功夫联合会主席塔尼亚塔是中心的“铁粉”,中心举办的活动几乎场场不落地参加。他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官网上留言:“听说中心与武汉文旅局正在策划‘欢迎您到武汉来’主题活动,我会一直关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

(记者侯露露、任皓宇整理)